村花眼看着心上人移情别恋,苦苦哀求,但是此时的宝春已经被新来的爱情冲昏了头脑,眼里、心里只看得见那个城里的姑娘,只盼着有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自己成为一个有正式编制的老师之后,就可以和姑娘的家长摊牌求婚。村花看着再也挽不回宝春的心,自己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只得嫁了一个厂里的追求者。路远在大概十岁左右的时候还看到过,村花从城里回来看望当时已经有些落魄的宝春,两个人在宝春家简陋的房子里抱头痛哭。
生活总要继续,故事也要继续。村花结婚走了,但是宝春并没有等来转正的考试。土地承包之后,好多学校开始并校,老师用不了那么多,许多没有关系的便被镇里教育办给精简下来。路远的爸爸妈妈本来都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因为精简,妈妈主动辞了工作回家务农,只留下爸爸一个继续教书育人。
宝春本来并不在精简之列,年轻,有文化,篮球打得还好,还是以前的高中毕业生,也算是镇里教育队伍的一面小旗帜。平平稳稳的教下去,转正和城里的姑娘结婚未必就是不可能的。可是年轻人的血总是热的,一股好打抱不平的豪气总会无意之中被人利用,宝春的悲剧就是这样的。
一些被精简下来的老师当然不愿意就这样丢掉饭碗,回家务农。不管怎么说,做一个老师每天工作在教室里,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比下田做活要轻松多了。这些人聚在一起,怂恿宝春,让他主笔写了告状的信,大家把手指咬破,按了手印,把信寄到了文教局。
结局自然是可想而知的,镇教育办正在为精简的事情绞尽脑汁。这封信正好成了导火索,凡是信上签名按手印的人全部出现在精简名单上。一些老于世故的人,看镇里动真格的,就赶紧私下里托人送礼,挽回局面。此时的宝春一腔热血已经控制不住了,又带头去文教局找领导反映情况。一个本来很被教育办校长赏识的年轻人,在文教局长对教育办校长一阵劈头盖脸的训斥之后,彻底失去了作为一个民办教师的资格。
一腔热血流完了,接下来的便是冷冰冰的现实。农村的土地已经包产到户,一个是已经忘了农活该怎么干的父亲,一个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儿子。生活仿佛一夜之间沉入谷底。文教局的通讯员已经委婉的写信告诉宝春,她的父母是不会同意她嫁给一个农民的,两个人的关系戛然而止。
突然间失去工作和爱情,这个爽朗、热情的小伙子一下子被现实击垮,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很多不如他的人都留了下来,他却被刷了下来。他受的那些教育课本和老师都没有教过他会是这样的结果啊?为什么现在大家都瞧不起农民,谈个恋爱都因为农民的身份而不可得。他质问他的父亲,他想让一个老人告诉他这是为什么?
为了儿子,为了不要每天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劣质白酒里沉沦。他鼓足勇气,厚着脸皮回到原来的工厂,想找老领导给儿子安排个工作。老领导们刚开始还满怀热情的接待了他,一提工作的事,老领导便长吁短叹的诉起苦来。企业效益越来越差,下乡知青返城的还安排不了工作。
总之,意思就是你作为厂里曾经的老干部,当年高风亮节的辞职回农村,现在就不要在来给厂里添麻烦。老人羞愧的回了家,觉得自己在儿子面前也抬不起头来。郁郁寡欢的老人,没用几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宝春的妈妈是个很寡言的老太太,在家里,老伴活着的时候就是她的天,现在老伴没了,儿子便是她的全部。可是在短短时间里经受这么多打击的宝春已经迷失了自己,每天只是酗酒,喝醉了就唱歌。没用多久,老太太实在是生无可恋,一根绳子吊在柴房的梁上追着自己的老伴就去了。
几个姐姐凑钱发送了老太太,但是彼此的心里都对这个弟弟充满了抱怨,以往多少还有的接济,在老太太入土为安之后再也没有了一分钱。老太太的死短暂的刺激了一下宝春业已麻木的神经。他也想振作起来,不想这样每天消沉下去。但是他实在不是翻弄土地的那块料,好不容易种下的田,最后都荒掉,一年打下来的粮食勉勉强强的维持着温饱。统筹、提留和农业税是没有钱交的,村里也很同情他的遭遇,镇里来催的时候随便找个理由就应付过去。
曾经的路远也象这个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羡慕做老师的那个多才多艺的宝春。又鄙视他不识时务还逼死自己的母亲,还偶尔的嘲笑他连个庄稼都摆弄不明白。可是现在当他经历过太多的世事浮沉和人情冷暖之后,对这个一无所成的舅舅充满同情。如果不是这个时代,造成了许多鬼魅魍魉的怪现状,宝春的人生也应该是灿烂阳光的。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三十多岁还没有一个媳妇,一个人落魄的生活。
请原谅我把这个近乎于真实的故事和人写进了这个故事当中,那些曾经流逝的岁月里,总会有一些影子,有一些故事,就像村子的中央第一次扯起的幕布。那部电影的名字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