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声道:“如此一来,本州岛战役结束时间怕是要比我们预料中的更长了。”
梁忠甲叹口气道:“世界大战结束后,士兵们都望眼欲穿想回家,北方军、南方军都已经逐步撤兵回国了,西方军也差不多了,就我们东方军还要继续打。”
于学忠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本州岛战役,是真正的战后之战、最后一战。”
萧浩然道:“未必,我们很多士兵也可以回家了,因为我们的援兵正在越来越多。”
北华军在这场第三次辽日战争中虽然谈不上多么“得道”,但却因为强大实力而“多助”,美军撤离本州岛后,日军便是孤家寡人一个了,而北华军这边却阵容雄壮,韩军始终坚定不移地协助北华军作战,越南叛乱被镇压后,为了将功赎罪,为了减少北华政府对越南的恶感,为了得到北华政府的嘉奖而能收回一些被北华政府在叛乱结束后作为惩罚而强行割让走的北越南越领土,越南首脑胡志明和越南新政府急急忙忙地根据北华政府的要求,先后派遣了五十余万越南青壮年来到本州岛被北华军武装起来并参战,有了韩军越军做挡箭牌,北华军的压力以及伤亡人数自然少了很多。
除了这两大仆从军,北华军自身也得到很多“新成员”,除了华裔北华军,俄裔北华军当仁不让是最早成员,澳洲战役结束后,大批澳裔北华军也前来本州岛参战,原因无需多言。
“想彻底报仇吗?想彻底报复日本人吗?那就跟我们一起去本州岛吧!”
这是北华军南方军在澳洲境内设立征兵站时竖起的广告牌。
澳洲成为中国领土时只有六百六十万人(共约四十五万澳大利亚人死于战争,受伤者更多),人口资源并不大,本来不会成为北华军的重点兵源(澳大利亚人此时都已经是中国人,自然可被北华军征兵),但澳洲六省居民(即原澳大利亚人)具有一个可被北华军充分使用的优势,那就是对日本人刻骨切齿的仇恨。澳洲居民恨透了日本人,虽然大部分澳洲人都已厌倦战争,只想早日过上太平日子,但由于日军在最后一个月内把澳洲荼毒残害得非常严重,有亲人死于日军毒手或是家里有姑娘被日军糟蹋的澳洲居民纷纷踊跃报名参加北华军,“去日本人的老家进行以眼还眼”,怀着这样的报复念头,南方军帮东方军在澳洲六省招募到了超过十万兵员。这十万澳裔北华军在“质量上”大大超过韩军、越军、俄裔北华军,他们不但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还因为满腔仇恨而充满斗志。
北华军里,除了华裔、俄裔、澳裔外,还有一支部队。
本州岛西南部,已经被北华军攻陷的姬路城。
东方军第一军副军长张自忠站在城市边缘,眺望着远处的中国山地(日本的“中国山地”指的是本州岛西南部延绵的丘陵山区),身后的城市里只有两千多具日军尸体,能被带走的物资也被搬得精光,这并不意外,日军很清楚,坚守城市等于找死,拥有绝对制空权、绝对火力优势的北华军根本不会跟日军打什么城市攻防战、巷战,只会用铺天盖地的炸弹炮弹把城市、城市里的日军、城市里的日本居民都统统炸成碎片,这里是日本,日军在日本打仗会具有主场优势,而北华军也有“优势”,那就是:可以完全不考虑误伤平民的问题,北华军自然不会也没必要去爱惜日本城市里的日本居民。因此,姬路城里的日军只有区区两个大队,进行了象征性的战斗,日军主力早就逃入眼前这片纵横几百公里的中国山地里了。
硝烟尚未散尽的姬路城废墟间,张自忠全神贯注地看着远处的山地,身边则簇拥着一群中高层军官,其中一半是货真价实的北华军军官,而另一半军官看上去颇为古怪,虽然同样穿着北华军的仿德式军服,但在腰间都斜挎着日式军刀,手上还戴着雪白的手套,俨然就是日军军官的派头。
“怎么回事?”张自忠对其中一个日军军官派头的北华军中校喝道,“铃木究竟是怎么指挥的?我给了他三个旅团,并且还有空军一个轰炸机中队援助,他居然只截下了区区两万日军!简直是混账!”
那个北华军中校急忙立正,满脸惶恐地连连鞠躬:“将军请息怒!这股日军的指挥官叫横山勇,此人颇为狡猾奸诈,在撤离姬路的时候,他故意弃车保帅,留下三个旅团大张旗鼓地吸引我军注意力,铃木旅团长不小心误中奸计,所以只是击溃了横山勇的断后部队,但是,铃木旅团长现在已经率部进入中国山地展开搜剿,他发誓一定把横山勇的脑袋交给将军您。”
张自忠冷哼一声:“一个小儿科的声东击西居然就把你们骗得团团转,简直就是猪脑子!横山勇的几万精锐退入中国山地后,不亚于放虎归山,展开全面搜剿是刻不容缓的。这样吧,你立刻去通知藤田旅团长,我给他两个旅团,并把一支轰炸机中队交给他指挥,让他两天内攻占津山,截断横山勇向西南逃窜的道路。如果完成不了任务,那你们统统都给我剖腹去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哈伊!哈伊!”神经高度紧张下,这个北华军中校下意识地一边说母语一边拼命鞠躬,随后急匆匆跑向十几米外的一辆吉普车,就在他跳上车时,早就待命的司机已同时踩下油门,只听得“嗖”的一声,吉普车已经飞窜了出去。
这番行云流水的流畅动作,让张自忠暗暗感慨了一下:这些日裔北华军确实已经不再是刚刚创建时的乌合之众兼丧家之犬了!他们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军队。
本州岛境内的北华军,除了华裔、俄裔、澳裔外,还有日裔北华军。
日裔北华军不是韩军、越军那样的仆从军,而是名正言顺的“北华军的一员”,是由“中国籍日裔和族人组成的北华军”,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对日策略上,张学良坚定地打算不在战后保留日本国,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将彻底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属于中国领土的“东方四省”。向北华军投降并为北华军服务效力的日本人并不是“日奸”,因为日本注定会不存在,因此这些日本人是“中国籍日裔和族人”,已获得中国人新身份的他们既然加入北华军,自然是北华军的一员。
本州岛境内第一个向北华军大规模投降的,是大阪地区的日本人。大阪是日本商业核心、第二大城市,拥有二百余万人口,这个人口资源虽然不大,但却具有特殊意义,一旦让其他日本人知道已有本国同胞大规模投降,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的打击必然是巨大的,政治及宣传意义也非常重大,所以不管大阪人愿不愿意,北华军都要向他们征兵。同时,北华军向大阪人直接说明了:日本国、日本天皇制、日本政府、日本皇室在战后都不复存在,战后的日本列岛都是中国领土,此时就愿意加入中国的日本人自然在战后待遇上大大超过最终战败而被迫加入中国的日本人,战后日本会被划为“东和”“东平”“东安”“东宁”四个省(合称为东方四省),战后日本人也会被划分为三个等级,三等日本人只能固定居住在东和省(北海道岛),二等日本人可以在东方四省境内随意居住,一等日本人可以在全中国范围内随意居住。低等日本人想要变成高等日本人,只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眼下,大阪日本人自然都是三等日本人,而这次战争恰恰是大阪日本人变成二等乃至一等日本人的最佳机会,而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大阪日本人自己了。
被北华军占领的大阪处于军事管制中,物资也施行战时配给制,居民生活水平自然不高,对于大阪人而言,加入北华军,给北华军卖力卖命打仗,不但能获得奖励,让家里人生活更好些,还能有机会改善家里人在战后的等级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巨大的诱惑,什么都不做的大阪人在战后是三等日本人,要被迁移到天寒地冻的北海道,背井离乡自然是最痛苦的事。对于大阪人而言,唯一的障碍还是心理上的:“如果加入北华军,我们就从投降变成投敌了,那岂不是背叛天皇和帝国了?”
可在这同时,另一种思潮则逐步地打碎了大阪人心理上的这个“思想枷锁”:“帝国和天皇在战后还会存在吗?当然不会存在了!日本已经必败无疑了!我们效忠注定会消失的帝国和天皇还有什么意义?与其冥顽不灵地继续忠君,还不如为自己和家人而去做点什么。”
没多久后,便有第一批大阪人走向北华军的征兵站,报名加入北华军。北华军并不强迫大阪日本人加入自己,强迫只会导致这些日本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北华军需要他们心甘情愿地自己来参军。对于这第一批真正“弃暗投明的先驱”,北华军给予了优厚待遇,穿上北华军军服后,这些日裔北华军在战场上只是干些喊话翻译任务,工作轻松而安全,酬劳却非常丰厚。当这批日裔北华军在休假期间返回故乡探亲时,看着他们大包小包地“衣锦还乡”,唾骂他们的人、鄙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羡慕他们的人、效仿他们的人则越来越多,并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潮流趋势。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抛弃自己是“帝国臣民、天皇子民”的身份,认同了自己是中国人的新身份,穿上北华军制服,以北华军一员的身份,投入这场“中国收复日本”的伟大战争中。
“中日原本是一家!中日统一万岁!”
“为了中日的大统一,战斗!”
“为了变成真正的中国人,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前进!”
这是日裔北华军官兵的战斗口号。有了信念,有了目标,日裔北华军自然不是一支浑浑噩噩不知为何而战的伪军,而是一支真正的军队,并在本州岛战役里发挥出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