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信念,让他们用了整整七天时间翻越凌山,唐三藏成功穿越。四天五夜沙漠缺水没有渴死,七天七夜雪山亡命也没有冻死,这是怎样顽强的生命力? 这正是户外人的刚强毅力。
3.穿越中亚大草原
踏平雪山,但唐三藏团队要完成中亚大草原穿越,一样的艰难。
中亚除了草原同样也有茫茫大漠,狂沙尽吹难免看不清道路,唐三藏就望着前面的一座山峰为标杆辨别方向,沿着沙漠里裸露的尸骨前行。铁尔米兹的旷野,四十多度的高温常常让人中暑,唐三藏一行历经煎熬才走过这段艰险地段。
4.行万里路
前后19年时间,唐僧走过荒无人烟的大漠、穿越冰峰林立的雪山、趟过漫无边际的草原......唐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走过116个国家,跋涉5万里,他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天竺圣土,到达其西行的目的地——鹿野苑(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首次布道传教)。
唐三藏堪称中国户外运动的先驱!而能够令其坚韧不拔行走的动力就是心中的信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户外人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往外传播。往南走的通过海路传播,传到了现在的泰国、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这些地方。往北走的又分为两个支系:一个经过西域,从新疆传到中国,也这是汉传佛教,后来又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另外一支就扎根在我国的西藏和内蒙,即就是藏传佛教。
汉明帝年代,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起佛教的基础和规模。在唐三藏西行的年代,唐皇被指此佛教教义与儒、道两家相近,所以要引入更深层大乘佛教方能更好地蛊惑人心。唐三藏去天竺取经,归后又翻译并在中国传播,由此,大乘佛教在中国盛行。
而印度佛教却逐渐没落。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诞生于印度,他28岁出家访道,35岁觉悟并开始说法,其后足迹遍布北印。至84岁于拘尸那罗城(Ku1inagar)入灭,其间说法49年,形成了规模壮大的僧团,走出了颇具特色的思想与实践道路,与主流的婆罗门教相抗衡,成为沙门学派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其后的阿育王崇信佛教,向海外分派使团,复经贵霜王朝的发展,佛教逐步走出印度,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佛灭后百余年,印度佛教逐渐分裂为不同部派。至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开始流行,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进入兴盛期。6、7世纪左右伴随着佛教密教化,印度佛教始现式微。8世纪后,印度屡遭Islam入侵,加速了印度佛教的衰落。
印度是个左眼天堂,右眼地狱的地方。去印度游历的分两种人:一种是去了还想去,另一种是去了一天都呆不下去。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的灵魂需要安宁,请到印度来,它是你灵魂的天堂。如果你的身体需要历练,请到印度来,它是你肉体的地狱。一切都是矛盾的,一切都在你的心境中。
在印度游历,你边理解着宗教与现实,边欣赏着风景。王一夫二人慕名而去参观位于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的“泰姬陵”,这陵内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建筑材料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富丽堂皇。因爱而生的绝美陵墓,那是痴情的沙·贾汗“永恒面颊上的一滴泪”,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眷恋之举,“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震撼了所有的人。”陵内,寂静安详而又绿意盎然,两侧红色的大清真寺,哀悼亡魂又充满信仰。在这份美丽爱情的氛围里,王一夫夫妻在多年“左手摸右手”的感觉后,重新“十指相扣”了。
参观印度斋浦尔Jaipur,那可是全亚洲著名的“Pink City”粉色之城,满城的粉色,传递着爱情、温馨的讯息,一切都被粉色包围着,拥抱着。在这片粉红色中,让人感觉温暖、温馨、甜蜜。
印度经常在颠覆着你的想象。王一夫二人的感受是:你说她脏乱差,我觉得她很美丽;你说她充斥着犯罪强奸,我感觉几乎遇到的所有人们都热情友好,他们还略带点儿自恋和可爱;你说她落后贫穷,我却更欣赏她悠久的历史文明……我也曾带着疑惑并有过害怕,但也许远离即是偏见 靠近才能看清。
思想≠存在。人生是苦与乐的二元对立,人往往只追求乐而抗拒苦,以为挣扎后会得到更多的乐。结果却是越抗拒越挣扎就越痛苦。人们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常常试图用自我意识来改变外部世界去适应自我需要的模样,并为此,自我定义出魔鬼、妖怪,再粉饰出天堂、仙女。但这都不过是自我的心魔的“创建”,而终不真正知道灵魂想表达什么,要带向何方。人的架构分为三个维度:特质我(自我意识)——我——三摩地(Sanmodhi自我终结),即体悟本我,走向三摩地。真我改变自我内在世界,放弃自我,放下抗拒并由灵魂指引,才能觉知灵魂的目的,从“我”中觉醒,得以身心自由。
有人说,再牛X的旅行者,只有去趟印度才能对自己的旅行毕业成绩打分。印度绝对是还会去很多次的必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