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即使解释也没用,最后杨帆只能一声不吭。
看着杨帆耷拉着脑袋不回答,李二陛下心底暗叹一声:“对于刚才所商议的事项,朕倒没有什么异议!”
“只是,你说把各种杂学增加到科举考试当中,并不会增加官员的数量,也不会增加朝廷的负担,你是否有言之未尽之处?”
“陛下果然英明!”杨帆小小拍了一个马屁,将袖中的一个小折子递给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接过来瞄了一眼关于建立大唐百家学说研究院的建议和构想。
看到标题,李二陛下显得有些新奇,一页一页仔细翻看。
里面居然建设将各学说有成就和代表的人都招进成立的研究院。
对这些人授于荣誉和相应的俸禄,并不给官位这让李二陛下很是意外。
更让李二没想到的是,这项建议居然得到孔颖达、颜师古等人的支持。
没人比李二更清楚这几个老顽固难缠程度,很是诧异杨帆究竟是如何将他们摆平的。
让这些人同意百家学说的杰出代表与儒家学说并列于研究院,简直是天方夜谭。
杨帆当然也看出了李二陛下心中所想,于是回禀道:“孔老等人是国之栋梁,是真正的学者,是化的传承者,对于把各杂学作为科举的科目,其实并不太抵触,只是有些质疑其重要性罢了,甚至对商道有些不以为然。”
商道历来都不被重视,但凡读书之人,就并没有哪个瞧得起的,可商道却与国富民强息息相关。
虽然商道与其他杂学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没被重视过。
更痛苦的是,商道同时还被其他杂学一同鄙视,简直是奶奶不亲,舅舅不爱的存在。
直至到近代,商道才慢慢被人们所接受
事实上,不要说商道,即使是算学这种纳入了科举考试范围的杂学,其实也很不受人们的重视。
认为这些杂学都只是小道而已,完全忽略了其重要性。
例如,唐朝贞观年间,归结前人经验,朝廷让算学、法学入科举,只要过关就可以做官,这可说是开了世界之先进风气。
尽管那时杂学还不是很发达,但先把架子搭起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沿袭。
到了晚唐,明算科等科目考试直接被取消,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杂学,顿时戛然而止。
究其原因,还是杂学学习的人太少,而且前途不光明。
因为,朝廷有规定,杂学博士的官阶品级最高七品,即使是李淳风这样的算学大师也只是七品芝麻官。
杂学大老都是芝麻官,其他人哪里还有学习杂学的兴趣,于是干脆另谋出路。
导致整个封建社会学习各种杂学的人越来越少。
而建立研究院,是杨帆借鉴了后世某科院的模式,把各种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招集起来为国家所用。
真正算起来,各种杂学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主要力量。
可为什么历代当政者都不重视以杂学为中心的教学,而是只注重玄而又玄的儒学呢?
其实不难理解,主要是各种杂学不利于统治者的专制。
华厦的语言化博大精深,一样的国学典籍,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每个统治者都能随便让人发挥,只要对自己有利,便可拿来为己所用,将其变成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儒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也是因为这些儒学是经过统治阶级的阉割和修改。
相比之下,杂学就不行了!
其实杂学才是让人认清世界本质的根本。
至于杨帆要如何说服李二陛下建立研究院。
其实很简单,他只是问了李二陛下几句话。
“陛下以为,如果没有商道,凭借那些手里捧着四书五经孔孟学子,需要多少年才能够让税赋增长到3000万贯?才能将大唐帝国发展得繁花似锦震古烁今。”
不得不说,杨帆抓住了李二陛下好大喜功的命门。
如今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作为帝王,李二陛下对此一清二楚,无非就是以儒为面,以法为骨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可以使得人们清心寡欲、安分守已,可以使得四海升平、与世无争,可以休养生息、与民繁衍
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其实便是天下大同,这是每任帝王都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可这个境界,却从未有哪一朝哪一代实现过。
哪怕他李二陛下英明神武,若只依靠儒学,想要达到天下大同的目标需要多少年?
五十年还是一百年?
可李二没有这么多时间等待,
正如杨帆所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若只依靠儒家的那些书呆子,天下会太平,统治会稳固,但是李二陛下等不及!
如何能够让这个帝国快速发展?
李二陛下从杨帆身上看到了答桉。
百家杂学!
商道在这个时代,亦是杂学的一种,而这种低贱之道却发挥了极大的能量。
就拿杨帆来说,这小子虽然能写得一手好诗,但更多是天赋使然,跟学问高低没有一点关系!
四书五经杨帆读过么?
可能读过,甚至杨帆还拿出了四书释义,但李二陛下很怀疑杨帆这货能不能将四书五经的内容给写出来一些
而琉璃、炒茶、印刷术
一桩桩一件件
没有人比李二陛下更清楚这些东西带来了多大的财富。
整个朝廷去年的说服提高了一半有余,这不仅养活了一大批人,甚至这些钱对于改善大唐的民生来说极其重要。
一窥全豹,李二便认识杂学的重要性。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李二陛下再是心急,再是好大喜功,亦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所以赞成杨帆将杂学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并且单独设立了研究院,就是为了让这些杂学有出路。
这是一个试探,试探那些儒生对于杂学的态度和忍受程度,也是一个楔子,撬破儒家一门独大的楔子
李二之所以对千百年来天下尊崇的儒家产生怀疑,也是来自于杨帆的一番话。
真正强盛和自信的帝国,是极具有包容心的,一个国家要快速发展,百家争鸣才是王道。
帝王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朝局平衡,权力平衡
唯有平衡,才能让李二陛下放心。
历朝历代,统治者已失去了对儒学的掌握,反而被儒家所绑架。
如今杨帆提出以百家杂学来抗衡和制约儒家学说,李二陛下确实有些心动了!
毕竟学术平衡也是一种平衡。
于是乎,李二陛下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就决定采纳杨帆的建议。
从政事堂出来,杨帆抬头望向天边,耀眼的阳光让他心情极好。
天空厚厚的云层已被阳光刺破,显然已经不能阻挡耀日的光晖。
已经把一丝希望种下,应该很快能够散发着闪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