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明表现得还是以前那般不堪,那之前宣扬出来的太祖显灵的传言便不攻自破,对整个大明的伤害将是非常巨大的。
沈浪自然不会让他们如愿,反击最彻底的方式便是让建虏连京师的城墙都碰不到。
因此,沈浪早就请示崇祯,让王承恩组织京营和民夫在城外修筑各种工事,准备在京师城外与建虏来一场野战,而不是躲在京师内打一场守城战。
这一战,将直接关乎到大明的命运。
在建虏大军向京师逼近的时候,沈浪也第一时间收拢部队,向京师运动。
建虏大军还有很多靠两条腿走路的包衣、余丁等,而勇卫营全部都骑马,所以勇卫营的速度还要更快一些。
不过,勇卫营汇集之后向京师运动,也表明行踪显露了出来。
阿济格在得知这支明军还不到一万人之后,完全不敢相信,这和他们统计出来的数据相差甚大,所以他猜测明军应该还有隐藏的力量。
一定要搞清楚明军隐藏的后手,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稀里糊涂的着了道。
由于之前的轻视,导致己方吃了太多的亏,这次阿济格小心了很多,不再明目张胆的派出哨骑。
而是将一些精锐的巴牙喇放了出去,这些人都是各旗精锐中的精锐,人数很少,但是各方面能力极强,可以较好的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这些人化装之后,就脱离大军,迅速的消失在山野之中,向大明腹地深入。
带着阿济格的使命,希望能够找出明国隐藏的实力。
沈浪自然不知道阿济格还有这种想法,建虏有巴牙喇,己方有锦衣卫。
在自己的主场,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不过,这种小范围的情报战决定不了什么,真正决定结局的还得看京师,沈浪真有种决战紫禁之巅的感觉。
建虏要震慑大明,攻击内城肯定是首选,所以沈浪将防守的重心放在内城的德胜门、安定门、西直门、东直门、阜成门、朝阳门一带。
至于外城,勇卫营只会抽出少部分力量监视,然后让王承恩调动京营防守即可,因为建虏攻击外城的可能性不大。
就算建虏真的想抽出大军攻击外城,也很难瞒过沈浪,勇卫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救援,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可由于时间太短,内城外的防御工事连沈浪要求的一半都没有修到。
沈浪早有这个心里准备,所以一开始就让王承恩按照防御工事的重要程度的顺序来修筑。
沈浪的第一个要求是要修筑多道壕沟,再用从壕沟里挖出来的土垒到壕沟内侧边沿,筑成一道道土墙。
沈浪没有将壕沟修得太复杂,时间不够,也没有必要。
主要以横向为主,分成三道,沈浪没要求修交通壕,所以互不连通。
三条壕沟,就是三条防线。
这个任务完成得还可以,只是壕沟挖得有些浅,只有米把多深。
壕沟内侧的土墙则高若半丈,就是大概一米五的样子,有些位段成锯齿状,这是预留的炮位。
三道壕沟的前方是一排排拒马,分布在大约十丈宽的区域,再前方就是密密麻麻的陷马坑,一直延伸到大约百步开外。
当然,整个防御工事不是完全封闭的,因为沈浪并没有打算一味死守,左右各有一条宽约三丈左右的通道与外面连通。
若战斗顺利,勇卫营可以从这两条通道冲杀出去。
十一月十四日,阿济格和阿巴泰汇合,并率领清军主力由北方逼近京师,在德胜门十里开外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