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不到李诗茵竟然就这么死了。她那么有才,又是太子太傅的义女。没想到就这么死了。感觉好可惜。”宝珠想了想又说道:“不过之前她还和姑娘不对付。这么想想,好像又没那么可惜了。”
安宁摇摇头,宝珠心中有她,是非观也非常简单。无论再有才有貌的人只要和安宁不对付,宝珠便也不对付。哪里知道这其中的曲折。
安宁现在虽然深住白佛寺,与外界不通。但各式各样的消息却从未断过。
自从中秋宴后,李诗茵并未沉寂,反而搅动了很多风云。她不止又做了两首能够旷世流传的奇诗。还开了书室,举办读书会。将整个京城的才子才女都笼络其中。其中光是京城的王孙公子和贵女就不知凡已。李诗茵的书室当时可以说是京城最有名望和势力的地方了。
当初长夷还在的时候,就曾说过李诗茵现在的名望已经越来越大,甚至几乎快要盖过她的义父太子太傅了。嘉熙甚至说,自从李诗茵的名望大盛之后,引来无数追求者,甚至几位皇子都有意于她。风头真是一时无两。
最近这段时间太子冒充长夷来找安宁,偶尔也会谈及李诗茵。说各皇子致力救灾之后,李诗茵还纠结书室的力量,为灾区捐款捐物。并且为各地的灾区提供了不少主意。
“然而主意虽好,终究是纸上谈兵罢了。”
当然冒充长夷的太子叹道:“她提出的救灾方法,北水南调,军队救援。理想都是好的。可是就是太理想了。根本不现实。像北水南调这样的工程,没有数十万人,数十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到。而且就算做了也未必能做好。当年京州为了挖一条大运河用了百年时间,其中损失的人力物力不知多少,沿途肥了多少贪官污吏,又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用这样的方式救灾,损失的灾民比救助的灾民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还有军队救援,军队都是有任务的。一旦军队都去救援了,周边的藩国,四处的土匪,恐怕都要趁乱起家了。而且出动军队是要准备粮草的。粮草从哪儿来?从哪里征?到时候出兵用的钱粮怕是要比救灾用的钱粮多几倍几十倍不止。简直是本末倒置。”
有时候太子甚至怀疑李诗茵到底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李诗茵能写出旷世奇诗,提出天马行空般让人震惊的主意。但是,对最基本的人情状况和现实却仿佛一无所知。很多名士大儒都评价李诗茵的诗,洞察人情,贴近民生,人情练达,并且风格多变。所以太子就有些疑惑,能写出人情如此练达的诗词的李诗茵为何对真正的人情事故如此不通。
安宁听了也觉得疑惑,她一向只知道李诗茵的诗精妙绝伦,无以伦比。却不知道这其中竟还有这样的矛盾存在。关于李诗茵对人情的把握,说实话,安宁觉得还不错。反正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李诗茵都能很轻易地将李家掌握在手中。也能很轻易地结交达官贵人。就说明李诗茵对人心的掌握很不错。但是听太子的描述,却也觉得李诗茵在大事上还是想的有些太简单了。
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李诗茵的诗不是她自己做的。但是李诗茵出口成章,总能做出新的诗词。所以最后这些怀疑也消失了。反而更加肯定了李诗茵的天才,鬼才。
李诗茵一直在积极地谋求各种名望。并且做的风生水起。
所以这次李诗茵的死亡,总让安宁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她简直有些不敢相信李诗茵就这么死了。而且还是为了救太子而死。现在太子就是长夷。所以李诗茵是为了救长夷而死?说起来李诗茵救了长夷的命,安宁心里应该感激,但不知道为什么,安宁心里总有些怪怪的感觉。
不管如何,李诗茵死了。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安宁虽然心中恍惚却也不至于因为李诗茵的死亡而纠结太久。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长夷,希望长夷能够早日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