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茵一首诗念完,四周顿时有些安静。过了一会儿才有人赞叹。
“好诗,好诗啊。”
“果然不愧是‘大庆第一才女’这首诗言词朴素简练,又应情应景。真当是中秋题诗第一人。”
建康帝听完李诗茵的诗,暗自欣赏品阅了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又低头看了看地上的月影和月光。越咀嚼便越觉得韵味无穷。
回味了一会儿,建康帝微微一笑,说道:“这首诗也做的好。朗朗上口,又含蓄无穷。将来必能广为流传。虽然意境有些忧愁,但中秋佳节本就是团聚的日子,思乡之情也是理所当然。这首诗可有名字?”
李诗茵福了一福身:“多谢圣上夸赞,这首诗的名字民女还未想好。不知圣上可否赐名?”
李诗茵话音一落,所有人都忍不住看向李诗茵。性格单纯的惊讶于李诗茵的大胆,竟然敢让建康帝为她赐名。老谋深算的则感叹李诗茵心机灵透了,会来事了。毕竟,所有人都知道,李诗茵这首诗肯定会流传后世的。而李诗茵将这首诗命名的事交由建康帝。将来传世的时候也必会提及建康帝。李诗茵的诗可以因此获得更大的名声,而建康帝也可以借由此流传后世。这可真是相辅相成,彼此双赢了。而同时李诗茵请建康帝赐名的举动无疑又会引起建康帝的好感。如此看来,李诗茵这个请求,看似大胆,但却是思虑颇深了。
李诗茵小小年纪,不止才情惊人,还有如此心机。当真可算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奇女子。可惜不是男子,若是男子,将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建康帝闻言一笑:“哦?你想让我命名?”
李诗茵行礼道:“民女在圣上的中秋宴上得到的灵感写诗,就想留个纪念。还请圣上成全。”
李诗茵言辞肯切,同时姿态也放的很低。
建康帝龙心大悦:“也好,那我就给你取个名字吧。你既说是在我的中秋宴上得到的灵感。题目就叫《秋宴思》好了。”
镇国公笑道:“陛下这秋宴思的名字取得也很贴切,而且同样用辞简练,与诗文完美融合。确实好名。”
其它国公大臣自然也全都附和称是。
李诗茵感激地谢恩道:“多谢陛下赐名。”
李诗茵一首秋宴思将宴会推入一个**,君臣俱乐。然而提出这个主意的大皇子却完全乐不起来。原来大皇子让李诗茵现场做定场诗并不是因为看好李诗茵。而是大皇子和李诗茵的义父公孙太傅不对付。不对付的原因除了公孙太傅是太子的老师之外,还因为他曾经评价过大皇子文学欠佳。
其实这中间还有个故事。早先,大皇子选老师的时候,大皇子因为公孙太傅的名声也是想要拜他为师的。结果公孙太傅并没有看中大皇子,拒绝了他。为此大皇子一直和公孙心有芥蒂,然而因为公孙在清贵之中颇有地位,建康帝也对他颇为看好。大皇子竟也动不了他。原本若只是这样就算了,结果没过几年公孙竟成了太子的老师。成了太子太傅。这让大皇子如何能忍?公孙老儿当初拒绝他浑身一副清贵的样子。如今他的清贵又到哪里去了?难道让狗吃了。所以因着这事,大皇子对公孙太子太傅虽然表面上不说,但暗地里可是极尽的嘲讽。
所以,在听说太子太傅收了个才女做义女之后,大皇子也是不信的。并且大皇子之前还查过,觉得太子太傅的义女非常可疑。因为那义女整个家族都没有出过什么文豪名人。那义女的父母更是粗鄙不堪。听说李家的大儿子在读书,但读的最多也不过是尚可罢了。也没有什么惊人的才能。大皇子不相信这样的家庭能生出一个这样的女儿。所以这其中肯定有猫腻。那两首《将进酒》和《北国风光》说不好也是别人代笔,为的就是太子太傅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包括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