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衍几句后,郑若曾看了眼桌案,问:“昨日你说要写一篇关于这次倭寇围城的文章?”
“恩,嘉定县倭寇始末书。”归有光叹了口气。
郑若曾低头吟诵道:“愚忝与守城,与贼来去之日相始终,目睹惨毒,所不忍言……”
归有光沉吟片刻后问:“你觉得……钱家子如何?”
郑若曾脱口而出,“如能顺利中进士,当是世之良臣。”
“伯鲁,这样的评价,会不会太过夸张?”
“绝不夸张。”郑若曾捋须摇头,“我此生所见,唯双江公可堪比拟。”
归有光吃了一惊,双江公就是聂豹,曾任华亭知县、苏州知府,如今官至大司马,他在苏松一带名气极响。
聂豹虽然在后世名声不大,甚至很多人对其的印象只有徐阶老师,但他在嘉靖年间名望极高。
为官清廉如水,一身正气,同时刚正廉明,不畏豪强,更是文武双全,聂豹早就被世人认为必定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将聂豹和钱渊相提并论,这是个极高的评价。
归有光笑着点点头,持笔蘸墨,在文后写下一段话。
“当是时,官兵败退,乡勇溃散,官民哄然,众人束手,幸有松江华亭生员钱渊,呼其左右,出城击贼……”
郑若曾赞道:“有震川先生金口一赞,钱家子大名立能遍传大江南北。”
“说不定他还不领情呢!”归有光依旧嘴硬的很。
呃,钱渊还真未必会领这个情呢。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和这篇《嘉定县倭寇始末书》有极深的关系,当这篇文章散播开后,钱渊的名声扶摇直上,但也将他牵扯入一些他不想参与的事中。
不过,即使没有这篇文章,钱渊在南直隶、浙江的高官中也算是挂了号的。
其他人不说,这个消息传到杭州的巡抚衙门的时候,王忬和幸时先是一惊,随即大喜。
“钱家子真是大人的福星啊!”幸时笑道:“京中来信,如果这时候有胜绩,大人升迁就容易多了。”
在如此紧要关头送上一场大胜,毫无疑问,王忬逃离火山口的希望大增,而且不仅仅如此,朝中兵部右侍郎刚好出缺,王忬补上的可能性不小。
要显出娇嫩的鲜花,往往需要绿叶的衬托。
但绿叶并不仅仅只是衬托物,没有它的存在,试问鲜花如何能绽放呢?
同样的道理,那些名垂青史或试图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们也需要绿叶,这片土地上千百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如若没有同心协力的人才聚拢在身边,不管想做什么总是很难的。
所以,张居正才会对钱渊另眼相看。
在张居正看来,自己注定是要做大事的,他需要助手。
这个道理钱渊也很懂,前有刘邦身边的沛县群雄,萧何、樊哙、曹参都是英杰,后有跟随朱元璋的徐达、郭英这些幼年玩伴。
就算日后那支戚家军也逃不过这个套路,大量戚家子弟和兵样子构成了那支军队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