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和中国投资者有关的案子在欧洲闹得沸沸扬扬。 </p>
尹杰与Marco讨论后,觉得这个案子非常典型,把它制作一个案例能帮助有意向投资欧洲的企业家们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从中领悟到投资欧洲投资的相关注意事项。 </p>
这案子的主角是一个中国刘姓老板,他在SD省经营一家木制地板企业,力行木业。 </p>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力行木业在中国国内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十几年就从一个乡镇工厂发展成了年营业收入超五亿元人民币的中大型集团公司。因近年中国国内禁止滥砍滥伐,力行木业则抢先一步前往东南亚各国投资,其发展也非常喜人。于是,这个公司把目光转向了人均购买力最高的欧洲市场,开始在欧洲寻找并购对象。 </p>
在通过各种朋友渠道打听后,力行木业找到了F国的朗格公司。这个公司虽然规模中等,设备老化,但在南美已经拥有两座面积不小的林场。目前朗格公司正因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朗格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流动资金,而且无法从银行贷款融资。刘老板大喜,钱?我有啊!如果谈判“聪明”一点的话,或许可以低价拿下朗格,那么力行木业不仅得到位于欧洲的生产基地,也能得到现成的销售渠道,更别说南美那两座林场了。 </p>
这看起来是很划算的一件事:朗格公司可以授权国内生产其品牌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在中国国内生产,但经外国品牌“镀金”之后,价格马上就可以上一个台阶。原有的东南亚木材供应再加上朗格附带的南美林场,公司生产的原材料就有保障了,以后完全可以“两地生产,分割市场”——中国国内生产的产品主销亚洲、东南亚、中欧等地,朗格生产的产品则在欧洲和美国销售,这是多么完美的前景! </p>
于是,力行木业主动找到朗格公司,一番洽谈后打算斥资买下朗格公司。 </p>
朗格公司的股东正在焦头烂额呢,闻知此信欣喜若狂。然而这场交易却受到了该公司工会的强烈反对。在艰难的洽谈之后,力行木业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作为《收购协议》的有效附件,其中包括的承诺有:两年内不得辞退任何一名员工,所有公司高层保留职位最少五年,并得到业内较高水平的薪资,另外,公司将租赁高级轿车配给所有高层,时长为五年。... </p>
交割之后,力行木业对朗格公司的生产设施进行了全力升级改造,原来老旧不堪的设备全部变卖,之后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对所有生产线工人进行培训,......在公司内部赢得了一片赞誉。同时加大力气拓展销售网络,并升级南美林场内的加工和运输设备......,也就在这个时候,力行木业才发现南美几个林场的开采权早已过期,虽拥有林地但却没有资格享用,否则马上就会触犯当地法律...... </p>
刘老板和南美林场所在地政府交涉无果之后,不得不斥巨资重新申请采伐权、道路使用权、......最终获得一系列证书和采伐运输出口资格。 </p>
此时这个项目的开支已经远远超出了事前的预算,力行木业的资金链变得骤然紧张起来。 </p>
为保证力行木业和朗格公司的生产经营都能顺利进行,刘老板马上进行两手准备:一方面借朗格项目为由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贷款,一方面与朗格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协商暂停租赁配给他们适用的高档轿车,但他承诺一旦资金链恢复正常,这些轿车就会继续租赁配发使用,同时也会将空缺这几个月的租车费用折付给这些高管。 </p>
这么说很有诚意了吧?如果在中国,肯定是可以获得谅解的。 </p>
可这不是在中国!朗格公司这些高管并不满意,坚持要求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p>
刘总非常生气:“公司有了困难,不是应该大家共度时艰吗?怎么稍微变通一下都不行?我是老板还是你是老板?我跟你商量是给你面子,直接裁了这项福利又能怎么样?”他这么说,也就这么做了。 </p>
这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高管们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开始找刘老板抗议,刘老板躲出去了。 </p>
于是,高管开始向工会申诉。工会出面要求洽商,刘老板继续回避。他想:“冷一冷就过去了。” </p>
工人开始罢工。 </p>
尽管朗格公司仍然在给所有员工按时发放工资,但工人在罢工,工厂全部停产。 </p>
这时候刘老板开始发现事情不妙了,他干脆回国,委托一家报价较低廉的律所与工会协调。因双方诉求具有明显差别,协调未果。 </p>
罢工开始走上街头。 </p>
经工会和媒体渲染,报道上开始出现“毫无信誉的中国人”,“背信弃义的黄种人”之类的文章。 </p>
事态变得严重。当地政府开始介入此事,通过驻华使馆联系到刘老板,要求他亲自到朗格公司处理此事。 </p>
刘老板回到朗格公司与工会面谈,愿意满足高管们的要求。但工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谈判未果,罢工游行仍在继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