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制片厂模式很容易压榨艺人,导致的结果是一堆明星愤而出走,到了五十年代,明星的经纪人制度在好莱坞已经愈趋完善。</p>
而且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如今…</p>
如果不是悦华有着整个华语影视圈最大的内容供给系统,估计这帮明星早就脱离悦华了。</p>
老柳最大问题就是背后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容供给方,一直坚持单打独斗…</p>
……</p>
那边,蓝太已经说到了正题:“这几年,香港电影市场很不好,我们只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内地,做《倩女幽魂》也是不得以的选择…”</p>
唐宁宇问道:“那你们计划投资多少呢?”</p>
蓝太有点得意:“2000万美金!”</p>
张俊生实在听不下去了:“…为什么一定要拍《倩女幽魂》?”</p>
“什么?”</p>
“《聊斋志异》491篇短故事,为什么不能拍别的?”</p>
蓝太有点尴尬:“…我是觉得每个年代都需要《倩女幽魂》…”</p>
“好吧,你们随意…”</p>
张俊生不置可否。</p>
跟风就跟风,解释那么多干嘛?</p>
还说什么‘亚洲市场则更多的是看演员的票房号召力’…</p>
你拍个烂戏,我看看有几个人买单?</p>
还以为是九十年代,《火烧岛》的时代吗?</p>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p>
外因当然是跟不上时代,内因则是有些圈内人,对电影没有敬畏心。</p>
一般来说,资源分配不公是存在于各行各业的。</p>
但在影视圈,掌握资源的某些人,有些就不是个人材,或者曾经是个人材,或者不是人材也不重要,反正背景强大,你不服也得服。</p>
然后这些人,用他们随便随意的方式,制作出一部又一部烂片!</p>
不能说他们是故意的,谁也不会故意去做一部烂片,但如果言行不一,嘴上说著要专业,实则不愿进修,晚晚跑局,经验不够,能力不到,就敢拍胸脯挑大樑,你不做烂片谁做烂片?</p>
要创作一个打动人心的作品明明是很困难的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可以信手拈来,觉得自己只要是导演制片人什么的,就理所当然,自动自发的,就懂剧本,懂创作了?</p>
叶维新开口:“张导,您是不是有什么顾虑?”</p>
“我能有什么顾虑,《倩女幽魂》又不是我原创的故事,那是蒲松龄先生创作的,你们愿意拍就拍呗!”</p>
“那…可以帮我们发行吗?”</p>
唐宁宇看了眼张俊生,后者面无表情,他点头道:“…这个当然没有问题,我们本来就是专门的发行公司!”</p>
“那…可以合作吗?”</p>
“合作?”</p>
“对呀,就像光线传媒和天马影视,黄百铭负责制作,然后卖给光鲜…”</p>
“…你的意思是你们拍完,我们花钱买断,然后自己发行?”</p>
“嗯,这样做,大家都有的赚!”</p>
张俊生开口:“2000万美金,至少需要3.8亿人民币的票房才能回本,数据不会撒谎,截止到目前,香港电影人执导的电影,票房最高的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那部电影花了4000万的宣传经费…除了《狄仁杰》外,票房最高的是《叶问2》,没到2亿…”</p>
唐宁宇补充:“概率太低,除非你们能把制片成控制在5000万以下,否则,我们不会买断发行!”</p>
“我们买片子最看重是品质,而不是明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