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彻底失去了跟天津较劲的资本…</p>
当然,我大东北,还是共和国长子呢,还没地震呢,现在算什么?说的好像不地震就能抗衡天津似的…</p>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当然也有地方本身的问题,这个太复杂…</p>
张俊生摆了摆手,干脆说的更精确一点:“不是,就是…有没有戴着红袖章,举着红宝书的红慰兵?”</p>
“这个肯定有的…”</p>
“真有啊?私人帮不是已经被打倒了吗?”</p>
“哪有那么快,不过那个时候,基本上没人管什么政治,都想着活下去!”</p>
张俊生有点羞愧的低下了脑袋…</p>
他还想装个逼,隐射一下闻哥呢…</p>
那种情况下,军民一心,谁踏马还有政见之分?</p>
跟几个大爷聊天,张俊生没戴眼镜,他觉得自己的辨识度还没有辐射全国…</p>
没想到哪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忽然问道:“张导演…你是要拍《唐山大地震》吗?”</p>
“…啊?您认识我?”</p>
“看过新闻联播…了不起啊,欧洲三大奖项,你一个人拿了俩!”</p>
“都是虚名…”</p>
“你要拍《唐山大地震》?”</p>
“对!是市政府牵的线。”</p>
“一定要好好拍啊,我们唐山人到时候肯定支持!”</p>
“放心吧,我肯定好好拍!”</p>
又聊了几句,话题转向了大地震发生时候的背景,还有这几年的变化…</p>
提的最多就是一句‘现在的人提到唐山,就一句,大地震,别的就没了’…</p>
难怪市政府要拍《唐山大地震》,这是想重新树立唐山的形象?</p>
可是,你既然找人拍《大地震》为什么不干脆一点,拍一部《新唐山》呢?</p>
……</p>
晚上,张俊生一个人留在唐山,随便定了个宾馆,他又不是智障人士,离开助理,就没法生活。</p>
待在宾馆,张俊生把剧本修改了一下,大部分笔墨集中在了地震前还有地震救灾…</p>
至于方登,春秋笔法,直接来一句32年后,方登出现在文川现场…</p>
剧本出炉后,还是不太满意,这样一来,救难救女的意义就没了…</p>
掏出香烟,点燃,干脆换一个花样,不再执着于救男救女,把主角换成‘受困7天7夜获救的男孩’…</p>
以前看过一篇报道:唐山大地震男孩受困7天7夜获救,来沪见恩人…</p>
然后通过他的口述,通过回忆讲述电影…</p>
太单薄,再加一条解放军的线路,最后两条线汇成一条线,最后的结尾彰显希望!</p>
最好把男孩的父亲设置成解放军,他的母亲设置成救援人员,这样三条线汇集成一起,就会非常打动人!</p>
干脆把男孩改成女孩,怎么说呢,小女孩的表现力会更强大一点!</p>
打了个电话给编剧刘恒,把自己的思路告诉了他,他很赞成这种改编,提出了新问题:“但是这么一来,市政府那边怎么办?”</p>
对呀,这玩意还是政治任务,还得表现一下新唐山…</p>
“这样,片尾,我加几个航拍镜头,然后切换到女主角的家里…”</p>
“你这也太敷衍了…”</p>
“电影到了我手上,我想怎么拍,他们说了不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