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院士跟校长书记说想卸下物理学院院长的职务。校长书记齐声说:“江老师您安心养病,您回去以后,学校肯定不会让你还像以前那么辛苦,但是物理学院还需要您坐镇才行。”
国家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力量超强,院士众多,粒子物理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学科。和一些需要倾全校之力,重点发展一两个二级学科或重点领域的学校不同,国家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的目标是在物理学的每一个领域都确保国内领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江继川是小学科出身,在粒子物理界声望很高,他为人公允,性格温和,物理学院的大佬们都还服他的管。假如找一个强势学科的强势院士当院长,对物理学院各个方向的平衡发展没什么好处。江继川是最好的院长人选,他当院长这几年,物理学院各学科和平相处,发展均衡,物理学院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得了A+,国内首屈一指,江继川功不可没。
出院以后,省里安排江院士去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新安省教工疗养院休养了一段时间,杨光明便没有找到机会找江院士面谈。不过他也一直没有闲着,他去拜访了方文昌院士和其他几个有可能帮得上忙的学术界大佬。大家对他都还挺客气,有不少人都说他实力强,资历也够。有些人甚至直接或间接说他今年机会很大。和沈家华教授,他更是刻意保持密切交流,两个人很快就相谈甚欢。
杨光明认为,按理说,今年怎么也应该轮到他了。
五月份接到上会答辩的通知以后,系里的老师们也帮他出了不少主意。一切都很顺利,但是杨光明百般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上会答辩那一天,会是那样一个局面。
几个评委他都认识,评审组长是宁源重离子实验室的邓华明院士,评委里面有国内粒子物理理论权威之一,理论所的王海峰教授;杨光明母校的沈家华教授;还有燕京粒子物理研究所的杰青马昭和金陵大学的杰青李林。
杨光明和邓院士、李林教授是点头之交,和王海峰教授颇为熟悉,和沈教授才刚刚打得火热,和粒子物理所的马昭也很熟悉。看上去今年局面大好。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他陈述结束之后,王海峰教授就一个劲地问一些让他尴尬的问题。王海峰是国内粒子物理理论的权威,在粒子物理界大名鼎鼎。杨光明过去和王教授的关系还算不错,自认没有得罪过他。就算不帮忙,也不应该问那些刁钻的问题。
王海峰教授问了好几个杨光明论文后面物理意义:
“你们为什么要优化这个模型?优化的几个参数后面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你这篇文章引用率非常高。能否简单阐述一下,它到底解决了哪些实际的物理问题?”
“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个方法?如果采用原来的办法,会对这一道的分析结果有什么影响?”
这些年,杨光明把学生和博士后放在好几个方向不同的热点实验上,参与了很多热点研究,所以文章很多,引用率也很高。但他原本物理功底不算太好,加之摊子铺得太大,对细节的把握自然不够。他又不是那种很用功的人,素日里没有花太多心思去抠那些课题后面的物理原理。遇到王海峰教授这样较真的人,问了些细节和物理问题,竟将他难住了。
沈家华教授试着引导他回答那些问题。但是杨光明原本就没有急智,一时之间竟想不出什么切题的说法,只能按原本写好的提词再说一遍,或是绕着弯,再说一遍他那些成果的亮点。
邓华明院士原本是个好性儿的人,对杨光明的成果也颇为欣赏,见杨光明老是不正面回答王海峰的问题,而是顾左右而言他,似乎不太懂物理的样子,也慢慢地失了耐心。
出了会议室,杨光明感觉不好,便给沈家华教授发了个微信,拜托他打听这次的情况,另外还托他打听打听,王海峰为什么要刁难自己。
沈教授果然不负他所托,答辩完以后的闭门讨论和吃饭闲聊中,他听到了一些内幕消息,晚上他打电话问杨光明:“……其实邓院士一开始对你印象还不错……但是你是不是和你们单位同事有什么矛盾?粒子物理所的马昭提到一个叫关山的,是你们单位的,有个什么粲物理的题目,王海峰似乎是在帮关山打抱不平,他们没有明说,但感觉上,好像你们学院的江院士也不是太认可你,江院士在学界影响巨大,你想要出成绩,还是要和同事和前辈们搞好关系才能成……”
后来,沈教授说:“祝你明年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