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小强喝了口茶,又抬起头看了看周总理:“总理,我看这资料里,关于在黄河流域兴修水利工程的提案是很好的,不过我们对于选址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能参考那些来自后世的资料和选址,千万别再出现三门峡那样的情况了。”
周总理见到小强提到了三门峡,也奈的点了点头:“是啊,三门峡,就是我们太迷信苏联人,所以才搞出来那么失败的一个水利枢纽啊。”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晋两省。其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平陆县三门乡。此处距离黄河入海口约1027千米。河中石岛屹立,将河流分成三股:鬼门河、神门河与人门河,故名“三门峡”。在三门下游400米处,又有石岛三座,其中一名砥柱石,挺立于黄河惊涛骇浪之中,“中流砥柱”由此而来。历史上,在1954年,中国邀请了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的水利工程专家来中国指导黄河流域治理,当时的苏联人没有深入了解情况,不清楚黄河沿岸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也不清楚黄河到底裹挟了多少泥沙,就按照经验,建议中国在三门峡修建水坝,规划报告确定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350米。1956年,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提交设计报告,将水位在350米的基础上提高到360米,库区淹没农田面积由200万亩增加到325万亩,移民由58.4万人增加到87万人。但是这个规划并没有其他学科的专家参与,而参与制定计划的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的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在其他人提出“在这里修建水坝会导致周围被淹没”的意见时居然直接说:“这不是问题……任何一个水坝,为了调节洪水,所必需的库容,都是用淹没换来的。”
然而事实证明,视实际情况而凭借经验鲁莽行事的结果都会非常糟糕,从1960年三门峡水库首次使用,到1962年3月,一年半以来,水库中已经淤积泥沙15.3亿吨,远远超出预计。潼关高程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而土地一旦盐碱化,可是会大量减产的!为此,1962年2月,水电部将原来的“蓄水拦沙”运用方式改为“滞洪排沙”,但由于泄水孔位置较高,泥沙仍有60%淤积在库内,但潼关高程并未降低。而下泄的泥沙由于水量少,淤积到下游河床,周恩来指出:这样下去,“淹了关中,也救不了下游”。为此,8月20日~9月1日,水电部召开座谈会,进行改建论证。1964年12月5日~18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治黄会议。最后终于达成一致,确定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5~8号四条原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解决泥沙淤积的燃眉之急。在这次会议上,领导人说:“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
于是,三门峡就在随后开始了改建,枢纽的泄流规模增大了一倍,缓解了水库的严重淤积,但是仍有20%来沙淤在库内。潼关以上库区和渭河仍在淤积。尤其是1967年,黄河倒灌,渭河口8.8米长的河槽全被淤塞,1968年渭河在华县一带决口,造成大面积淹没,关中平原仍然受到严重威胁,这次改建,加大了枢纽低水位的泄洪能力,但是没有根本解决水库排沙的问题。
随后,根据周总理的指示,1969年6月,由河南省革委会主持,在三门峡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同年12月17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发了《转告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见。当月,三门峡枢纽第二次改建工程开工。经过方案细节的争论,1970年至1972年,相继打开溢流坝1~8号原施工导流底孔;将电站1~5号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300米下卧至287米,改为低水头发电。1973年至1979年5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这次改建,在打开导流底孔后,总算是解决了排沙问题,但泥沙磨蚀设备的问题则一直到90年代才解决,通过冲刷稍微降低了潼关高程两米左右,但是80、90年代黄河枯水又淤积回去了。
但是即使这样,也是指标不治本的,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渭河流域发生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这次洪水造成了多处决口,数十人死亡,51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但是这次渭河洪峰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因而,陕西省方面将这次水灾的原因归结为三门峡高水位运用导致潼关水位居高不下,渭河倒灌以至于“小水酿大灾”,可谓得不偿失。
为此,10月份,水利部组织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
2004年2月4日,陕西省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3月5日,在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疑惑,这三门峡问题这么多,那应该怎么解决呢?直接炸掉吗?当然不能――为了缓解三门峡的负面影响,中国于1994年在黄河中游豫、晋两省交界处建设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极大的缓解了沉积泥沙的问题,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内不淤积抬高。非汛期下泄清水挟沙入海以及人造峰冲淤,对下游河床有进一步减淤作用。同时,可为黄河下游控制灌溉面积约4000万亩,每年平均实灌面积1760万亩,年引水量80~100亿,由于黄河来水丰枯不匀,又缺乏足够的水量调节能力,灌溉用水保证率仅3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沿河工农业迅猛发展,城市供水需求急剧增长,山东利津至入海口河段几乎每年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小浪底水利枢纽可减少下游断流的机率,平均每年可增加20亿的调节水量,满足下游灌溉与城市用水,提高灌溉保证率。除此之外,在发电方面,小浪底水利枢纽装机6台,每台30万k总装机容量180万k额定水头112是河南电网理想的调峰电站。
至此,小浪底已经将三门峡带来的负面问题压缩到了最低,也使得自1994年后,黄河的洪涝灾害大大减少,但是如果站在公正角度来说,三门峡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三门峡的建成,却为中国培育了新一大批水利人才;而且之所以导致三门峡备受诟病,除了过于迷信苏联人之外,也是和当时技术积累不够有关,所以小强之前就提出来,关于建设水利工程的事情,一定要从后世吸收足够的经验,并且1956年这边做出来的计划还应该交给2017年那边进行修改,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再出现三门峡这样的问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