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袁克敌半张开嘴,眼球随着小强手的起落紧张兮兮,一脸窘样,看得小强得意非凡,还以为自己这一句话把袁克敌说得哑口言了,余光扫了一眼手中的铁疙瘩,发现正对着自己一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此面向敌”。
“我...
...勒个去。”
小强吓得腿差点软了,整个身子都僵住了。“袁叔,这是啥啊?”
袁克敌一脸奈的看着小强:“我说小强啊,这脑震荡是不是伤到你小脑了啊?还是咋回事?你咋就添了多动症这个臭毛病了啊?这里的东西咱别乱动行不行?”
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的把66式定向地雷从小强的手里接了过来,又小心翼翼的放回木箱中,盖好油布。转头严肃的对小强说:“小强啊,这片成箱的样品,没有封盖,主要是考虑,这次转运之后,那边需要立刻点验和熟悉,所以这样简单处理了下,不过,你可再也千万别拿这些危险品当玩具了啊,你要真出点什么事,别说你袁叔我了,就是整个国防部都未必兜得住,你袁叔我估计就得直接告老还乡了……”
小强尴尬的笑了笑,转过身看了一眼满满两个仓库的几乎堆到棚起来,现在各个部队初贫乍富,可以说是鸟枪换炮,可是枪好熟悉,炮就没那么简单了,加上各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各种从来没听到过的名词,加之相对应的部队训练大纲和正规化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地摸索状态,部队配置的改变,新武器设备应接不暇,可是各种武器之间的实装操作的磨合协同还在苦苦磨练,远远谈不上严丝合缝。
上个月,徐向前元帅视察了京津卫戍区的小规模协同演练,结果演练中间却掉了链子:05gh8型(不是真实型号,名称已改动)移动电站为57高炮供电时,电站明明是在正常工作,可是高炮的电力系统就是带动不起来,参训部队的高炮营长在电站和高炮之间火急火燎的来回折腾,却只能是干着急,帮不上忙,红着眼睛的营长,看着不远处主席台上的首长们,强忍住了大耳聒子抽人的冲动……而操作电站的老兵也是一头大汗,电站工作一切正常,高炮那边就是没电,这让人怎么修?从哪下手???最后还是把高炮转换成手动模式,勉强完成了综合演练,不过效果可想而知……
演练完毕之后,师、团、两级领导亲自驻点整治问题,最后还是从工厂里请来了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解决这个“难题”:原来放在设备箱中那根铁棒棒,人家设计出来不是当成撬棒用的,它的学名叫“地钉”。
装备发动之前必须要用铁丝把地钉和电站外壳相连,并且要把“地钉”深深的埋在地下,否则就算电站开机之后一切正常,但是和其他装备整机协调必然出大问题。(其实,按照电工专业解释,这就是一个简单“公共接地点”的问题。也就是俗称的“接地”……这个故障不是我杜撰出来的,08年我们学校第一次实兵实装综合演练,啥乐子都能出来,关键就是各个专业“自扫门前雪”。这个故障就是当年一个典型的案例。)
类似于这种“装备等人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兵们,突然觉得自己“不会打仗”了,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型装备,文化底子相对较低的老兵们突然有了种“力不从心”“浑身是劲,就是不知道往哪使”的感觉……
部队转型已经刻不容缓!虽然陈赓大将临危受命,在哈尔滨筹备组建军事工程学院,但是现在“哈军工”尚处于艰苦创业的院校草创阶段,再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需要数年的学习周期,目前而言对部队建设助力作用十分有限。并且更严重的是,有些理论上的分歧和苗头也逐步的体现出来,比如:现代化武器装备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人民战争的传统作战模式?等等,在红色军队军事理论体系中,急需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风”。
虽然最近军委陆续从各个参加过夺岛作战和抗美援朝战斗的部队中抽调了大量具有丰富的使用“高科技”装备经验的基层骨干老兵和技术干部,在各大军区相继成立了团级规模的“技术兵轮训大队”,力争以10个月为周期,为部队固定培训、输送“会使用、会组训、会管理”的初级技术兵人才,但是这些临时“主席”本身理论基础就很薄弱。没有理论指导,很多问题,都只是按照自身的经验去处理,甚至其中不少“经验”原本就是误的,但就算是这样的急就章,相对于整个部队的巨大需求,也还是杯水车薪。面对日益扩大的自行火炮、坦克、人机、导弹、光电设备、通讯系统的人才缺口,部队的压力并不比地方上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