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人苏轼,在这方面确实有点贻人口实。
不过他也不能指责他爹,问道:“那叔父是怎么还击的?”
“我还没上奏,官家便已经驳斥了。”苏辙不忿道:“不过我还是会上书再解释一遍。”
真是个好战分子,苏过打探完消息,麻溜地回家找父亲。
苏轼自然是在郁闷中了,刚答应太皇太后留在京城,就被御史这般攻击。
苏过笑道:“官家不是没有听信御史的弹劾吗?爹爹何必这么生气。”
“就那些捕风捉影的陈词滥调,还一遍又一遍地递上去,”苏轼气道:“我已经不知道上书解释了多少回了。”
苏过趁机说道:“爹爹不如申请致仕吧,以后想去哪就去哪。”
这个事苏过想很久了,苏轼确实不适合呆在朝堂,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候,朝局复杂,很多浑水摸鱼的,苏轼很容易被误伤。
苏轼古怪地看了儿子一眼,问道:“让我现在就致仕?”
这倒是个法子,不过苏仙从来没想过。
苏过劝道:“爹爹年纪也大了,何必再理会朝中勾心斗角的这些事,不如早点致仕,图个清静。”
“你不会是怕我挡了你的路吧?”苏轼突然问道。
“爹爹想什么呢,”苏过苦笑道:“我没您想的那么大官瘾,等我到您这个岁数,肯定早就退了。”
苏轼点点头,赞同道:“这倒是,看你那个懒散样。”
苏过拉回话题,说道:“怎么说到我身上了,爹爹觉得申请致仕怎么样?”
“不怎么样,”苏轼不同意,笑道:“我再等一阵子,继续上书求知越州,等任期满了再考虑致仕的事。”
苏过算了下时间,那就是打算干到六十了。
父子俩没有达成一致,不过就算苏轼同意致仕,苏过也不会同意他今年离开京城。
他一直在担心王夫人的身体。
到了二月,高丽国王派使臣前来东京,要求购买历代史书和《册府元龟。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三省随即便同意了。
身为礼部尚书的苏轼得知此事,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表示反对。
苏轼认为高丽人每次送些没用的玩物过来,朝廷还又是接待又是赏赐的,已经是劳民伤财了,再则高丽人向辽国称臣,这些东西给了他们,相当于就是给了契丹人。
然后就是所求书籍的问题。
文艺中年人赵二武功不行,在文治方面大下功夫,继位后便下旨编书,在他那一朝,就编成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三大部,到他儿子真宗时,又编成了《册府元龟,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值得称赞。
可史书的意义不言而喻,那是古人的智慧,《册府元龟又是类书,就是资料工具书,古代的数据库,这样的书籍,让高丽人买回去,再送给契丹人,苏轼自然很生气。
但三省是依照旧例办事,因为高丽人以前就来买过《北史和《册府元龟,这次不过是增加了一些书目。
在苏轼的三道奏疏上去之后,朝廷这才收回了之前的诏令,改为同意高丽人购买之前买过的书籍。
苏轼仍旧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