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知道陈策这话的可信度很低,但事已至此,他也无话可说,只得无奈地道:“既然贵方有此保证,那日本海军也会像日本陆军那样,与贵方同心同德、并肩作战。”
“很好。”陈策微微一笑。
会议在“皆大欢喜”的气氛里取得了圆满结果。接下来付诸现实时,双方动作都非常迅速,北华是迫不及待需要这百万炮灰,日本则是迫不及待需要澳洲大陆。日本海军按照北华海军的要求,基本是倾巢出动,开赴爪哇海待命,日本陆军再次大规模扩建,北华在四国岛和九州岛修建了数十个兵营,并在三岛境内展开招兵动员,而日本政府也非常卖力地在本州岛境内进行总动员。一时间,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壮年乘船源源不断地抵达四国岛和九州岛,被北华军重新武装起来。毕竟,日本的工业化已经完全倒退,日本国内的青壮年基本是种田打渔,参军当兵虽然有风险,但报酬很丰厚,当一年兵顶得上种十年田,并且做北华军的雇佣军的待遇比做“日本帝国国防军”还要高,因为日本政府太穷,发不起多高的军饷,北华政府发给日本雇佣军的军饷只有北华军的三四分之一,但也比日本政府发的多,这就产生了颇为可笑的情况:报名当雇佣军的日本人大大超过报名当本国国防军的日本人,虽然后者抨击前者“没有骨气,不爱国”,但人毕竟要生活下去的,爱国毕竟不能当饭吃。北华军在挑选兵员时,选择年龄18岁至35岁、没有残疾、没有近视、没有疾病、文化水平较高日本青中年和有实战经验的退伍军人优先录用,实际上,此时日本那些有实战经验的退伍军人就是参加过辽日战争和辽苏战争的军人(前者毕竟跟北华军交过手,很难服从于北华军,并且性格也“比较爱国”,所以大多数选择当国防军,后者已经尝过雇佣军的甜头,所以大多数选择再次当雇佣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根据辽日协议,日本陆军要从现在的1个师团、6个旅团全面扩建为1个师团、100个旅团,其中的近卫师团和前6个旅团仍然驻守日本本土(这6个旅团里,老兵和有经验的军官都被分散到了那些急剧新建起来的部队)。每个旅团约1万人,完全是步兵部队,机械化程度非常低。这100个旅团,前50个是日本国防军,后50个是北华雇佣军。扣除本土6个,剩下44个被投入澳洲战场,而那50个则完全是北华军的炮灰部队。
重建日本陆军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日本出人,北华出枪炮子弹和钞票,并且也不需要训练,因为这100多万日军的成员基本都是老兵,北华也懒得慢慢训练,训练不足肯定会导致战场伤亡很大,但北华最不在乎的就是日军的伤亡,甚至对日本人的死伤数字还求之不得,毕竟日本人进攻澳洲是为他们自己去打的,死一百万人也不能责怪北华。拿起枪后,这些日军直接上船,被送到了东南亚。
在东南亚群岛里,最靠近澳大利亚的就是印尼中南部的帝汶岛和印尼最东部的新几内亚岛,前者毗邻澳大利亚西北部,后者毗邻澳大利亚东北部,但新几内亚岛东南部的莫港地区仍然被盟军掌握,所以这些日军都被送到了帝汶岛。由于北华重建日军速度太快,源源不断的日本青壮年被集中到四国岛和九州岛上,拿起枪,直接上船,然后源源不断地通过黄海、东海、南海,被送到帝汶岛,使得总面积只有3.4万平方公里的帝汶岛迅速重兵云集。一个月内,超过20个旅团、20多万日军以及大量的军械物资被送到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北华军送来的日军并非日本国防军,而是雇佣军,番号不是从第7旅团开始的,而是从第51旅团开始的,因为北华军先组建的是雇佣军。北华军这么做,是因为要在接下来的战事里实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此时,美军正陷入夏威夷战事,在考爱岛上死伤巨大、损失惨重但却裹足不前、毫无收获,美军在太平洋上的3艘中型航母、3艘轻型航母、4艘战列舰也都在夏威夷,所以美军在大洋洲完全没有主力舰。获悉北华军重建日军并往帝汶岛大肆运兵,盟军总司令部意识到,北华军这是要对澳大利亚正式下手了,澳大利亚政府顿时惶惶不可终日,澳大利亚总督亚历山大戈尔霍尔鲁思文和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火急火燎地不停发电报给华盛顿,要求美国竭尽全力帮助澳大利亚抵御北华军的入侵(新加坡战役后,澳大利亚就逐渐地开始脱离与英国的宗藩关系,转而投靠向美国),并要求美军太平洋舰队迅速回到大洋洲,因为澳大利亚原本那点微弱的海军力量已经彻底耗光了,新西兰也没有海军,只能依靠美国。但美军太平洋舰队正忙着夏威夷战事,一时半会也远水救不了近火,华盛顿方面只能命令麦克阿瑟火速返回澳大利亚,统一调动大洋洲的美澳新盟军。
麦克阿瑟迅速判断,北华军打算避开莫港的美军航空兵力量,以帝汶岛为跳板,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登陆,最有可能的就是达尔文港。由于盟军在这里已经没有海军力量,因此麦克阿瑟急急忙忙地把绝大部分航空兵力量和地面部队都调到澳大利亚北部,他的计划是:一旦辽日联军在澳大利亚北部登陆,盟军便以航空兵力量重创其海军力量,使其无法持续性地运输兵力和物资到澳洲大陆,然后盟军再在陆地上逐步反击,把丧失后勤物资兵员补充的辽日联军赶下海。
客观上讲,麦克阿瑟的军事部署还是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的,但北华军根本就是调虎离山,虚晃一枪后避实击虚。
12月8日,已经完全修复的辽宁号、河南号、湖北号、龙贲号航母重组为北华海军第1航母舰队,在曾以鼎的指挥下,不声不响地开到俾斯麦海,与此同时,一支庞大的运输舰队也以帝汶岛为中转站,开往俾斯麦海,与第1航母舰队会合,随后一路向南。
为了掩护舰队,拉包尔的航空兵基地出动大量飞机,猛烈轰炸莫港。第1航母舰队则连夜穿过所罗门海和珊瑚海,于12月12日开入塔斯曼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海域),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任何有危险性的抵挡,随后出现在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附近海域。
望见海面上出现的北华军舰队,新西兰人瞠目结舌、措手不及。绝大多数的新西兰人都不敢相信:北华军不是要进攻澳大利亚吗?为什么出现在了新西兰?
新西兰的防御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盟军根本没想到北华军会先对新西兰下手,原本这里还有一两百架飞机,结果都因为北华军的声东击西而被调到了澳大利亚。北华军第1航母舰队在新西兰海域内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一点点击都没有。新西兰陆军此时共拥有5个步兵师,4个在澳大利亚,本土这个是装备最差的师,总兵力只有四五千,飞机和舰艇基本为零。北华军舰队不费吹灰之力,在岸上新西兰人的绝望眼神中,开始从容不迫地往岸上卸载军队和物资,轻松随意得就像在自家地盘里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1航母舰队里共有30多艘运输舰艇,运输了13万兵力,包括北华军的1个陆军师和日本雇佣军的10个旅团,3万北华军和10万日军。日军人数是北华军的3倍多,但这些运输舰艇里却足足有20艘是装北华军的,因为北华军在船上是一人一个吊床,并且北华军的重武器非常多,弹药也非常充足,日军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船舱里都拆掉了床铺,日军士兵一路上就在船舱里拥挤着睡觉,甚至在甲板上睡觉,并且日军的重武器极少,弹药也很少,远没有北华军那么富足豪华。装日军的运输舰艇上,日军士兵的拥挤程度就跟当初西方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轮船一样,或者说,就跟后世的公交车一样。北华军只在乎船上能不能装更多的日军,从而一次性地运去更多的士兵,至于这些日军士兵在乘船时舒不舒服,完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运输舰队里,排水量很大并且乘坐舒适的运输船都用来运北华军士兵,3万北华军就占三分之二,而10万日军则挤在另外三分之一的船上,一路上颠簸得七荤八素,每艘船都挤满了人,几乎都超载了。
北华军之所以把十多万部队一下子运到新西兰,是为了防止美军从澳大利亚溃败后把新西兰作为最后的海上基地,新西兰现在防御空虚,非常容易打,以后美军如果在这里集结重兵并部署很多飞机,就非常难打了,容易损失航母,所以要先下手为强。之所以送来的部队里是日军占绝大多数,则是考虑到成本问题。如果运同样人数的北华军,船只数量要扩大五倍,但全部运送日军也不行,还是要派北华军来监督监督的;另一方面,北华军暂时对新西兰鞭长莫及,只能在开战初突然地对新西兰下手,正式开战后,北华军有可能断绝与新西兰守军的联系通道,所以才使用这种办法。
“武器、弹药、物资,基本上够你们用一段时间了,至于粮食,你们就地解决吧!”曾以鼎对上岸的北华军和日军军官说道。此时,陆地上一片混乱,已经明白发生什么事情的新西兰人正在犹如潮水般在四处乱窜。
为了节约运输船空间,北华军舰队基本没有运送粮食过来,因此上岸的北华军和日军在解决粮食这个问题时只能“自给自足”,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意味深长的。
趁着美军还没有回过神,北华军舰队迅速撤离了新西兰。随即,澳洲战役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