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张学良发出一声意味深长但又含义不明的回应。通过霍普金斯刚才说的那句话,张学良已经肯定的,美国确实不会坐视英国的灭亡,早晚会采取强力措施,当然,这也早在张学良的预料中,此时只是得到了最终的肯定。
“张副总司令...”霍普金斯语气很微妙地道,“我们美国政府很遗憾地发现,欧洲的动荡非但没有停止的迹象,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德国的战争行为似乎...正在失控。当然,我们承认,上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确实有诸多苛刻不合理之处,英国和法国如今已经尝到了昔日种下的苦果。抛开国家利益不谈,在欧洲战争一开始,德国的战争行为还是值得理解和容忍的,但此时,德国的战争行为已经越来越令人不安,已经超出了让我们理解和容忍的范围,并且,已经或多或少地对我国利益造成了很大损害,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张副总司令,虽然您和德国元首希特勒关系良好,但我们仍然愿意把我国最真实的态度对您坦然公开。”
张学良微笑着颔首,但笑而不语。
霍普金斯继续道:“虽然我们并不愿意插手世界事务,但,已经让我们难以继续拥有安全感的世界局势迫使我们不得不在原先的对外政策上进行适当的改动。因此,罗斯福总统希望能得到张副总司令您的帮助,中美联合起来,稳定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方面。”
“具体的呢?”张学良单刀直入。
霍普金斯正色道:“我们希望两国一起说服德国和英国停战议和。”
张学良意味深长地道:“但在目前这个局势下,说服德国很难。”
“所以,这就需要张副总司令您的帮助。”霍普金斯看着张学良,“罗斯福总统认为未来的世界应该由中、美、英、德四大国共同主导。这是最理想的蓝图,如果我们无法制止欧洲战争,那罗斯福总统认为未来的世界应该由中、美、英三大国共同主导。”
张学良笑了,因为罗斯福总统的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四大国变三大国,英国还在,德国却不在了,美国接下来要做什么已经是呼之欲出。
“当然,正如我刚才说过的,未来的世界不管是四大国共同主导还是三大国共同主导,东方世界都是中国主导。因此,英国方面也会做出相应的让步。”霍普金斯看着张学良,“原属于中国的东西,中国都可以拿回去。包括印度支那三国,以及...缅甸。”
“哦?”张学良有些惊奇了。缅甸可是英国人的地盘,素来一毛不拔的英国人居然舍得把缅甸吐出来?
这当然是罗斯福总统极力说服丘吉尔的结果。两位国家领导人通过跨洋电报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罗斯福:“首相阁下,张学良现在非常矛盾和摇摆,他一方面对希特勒主动送到他嘴边的诱饵非常心动,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想继续参战。这对我们本是好事,但也有隐患,万一张学良在长时间的犹豫后痛下决心参战,那我们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满足张学良。”
丘吉尔:“总统阁下,正因为我们不断地让步、不断地舍弃,所以才把这两个魔鬼喂养得如此强大,时至今日,难道我们还要犯同样的错误吗?”
罗斯福:“以前,我们的妥协只是为了苟安,而现在,我们的妥协,是为了胜利。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印度支那三国必须要交给张学良,还有缅甸。”
丘吉尔:“缅甸?那是英国的领地!”
罗斯福:“是的,我们不但要舍弃法国人的领地,英国也同样要做出一些牺牲。”
丘吉尔:“我做不到!”
罗斯福:“首相阁下,英国本土要比殖民地重要多了,不能为了保住殖民地而加大英国本土受到的威胁。印度支那三国、泰国、缅甸,都曾是中国的传统藩属国,当初签署条约把缅甸割让给你们的还是中国的清朝皇帝。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五个国家并非新领土这么简单,而是原属于他们的东西,不还给他们,他们始终耿耿于怀,这会刺激他们对我们开战的决心。”
丘吉尔:“只要美国参战,我们就必胜无疑了。”
罗斯福:“我们不能低估对手,对北华和德国同时开战,就是美国也会吃不消的。我们只能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敌人,最致命的敌人,德国。既然能二对一,又何必二对二呢?我们想要对付德国,就必须稳住北华。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东方战场上耗费大量的军力,自然就能早日打败德国,解放欧洲。美国和英国都是西方国家,欧洲才是关键,东方和亚洲毕竟是黄种人的。首相阁下,以后的世界肯定不是白种人主导全球,黄种人也会参加进来,东方肯定会回到黄种人的手里,您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目光以及为之而舍弃一些东西的勇气。”
丘吉尔:“如果张学良出尔反尔呢?”
罗斯福:“张学良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他一方面想收回那些原属于中国的藩属国,一方面又不想参加战争,他也很忌惮我们。这样,他就处于既想参战又不想参战的边缘。我们就投其所好,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彻底放弃参加战争的念头,反正舍弃那几块殖民地对我们的综合力量并不会有什么损害。只要我们在欧洲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学良就彻底不想跟注定必败无疑的德国搀和在一起了。张学良跟希特勒不同,张学良不是赌徒。”
丘吉尔:“打败德国后,我觉得我们可以继续对北华开战,到时候他已经孤掌难鸣。”
罗斯福:“这个...还是等打败德国后再说吧。”
对于张学良来说,德国在引诱他参战,美国则在引诱他不参战。如果能兵不血刃就收复那几个原属于中国的藩属国,自然是大好事。张学良觉得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如果说德国的引诱让张学良举棋不定,那么美国的引诱就彻底让张学良怦然心动了。
选择德国还是选择美国?张学良又陷入了两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