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亮的时候,被风雪折磨得七荤八素、狼狈不堪的德军特种部队好歹在目标地附近成功降落了,这座工厂附近根本就没有挪威军队的守备部队,因此从天而降的德军特种兵们轻轻松松地攻占了这座完好无损的工厂,几乎没有爆发战斗。但两天后,真正的考验来临了。由于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主要是对挪威南部展开进攻(挪威首都奥斯陆在南部沿海地区),所以败退的挪威军队一路向北撤退,使得挪威北部的敌军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挪威人似乎也很清楚这座工厂的重要性,因此集中了超过一个团的兵力来试图夺回这座工厂。人数只有三四百的德军特种兵面对十倍于己方的挪威军队,奋力激战,发挥出了特种兵强悍的单兵战斗力,死守了三天三条,连续击退挪威军队的多次进攻,最终迎来挪威的投降和德国的胜利。
成功完成任务的斯科尔兹内上尉等德军特种兵们此时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座工厂究竟是生产什么的,为何如此重要?但上级还是没有说出只言片语,只是说“继续坚守这座工厂,任何人靠近,哪怕是德国人或挪威平民,第一枪进行警告,第二枪直接射杀”。
怀着极度迷惑和极度庄严的心情,斯科尔兹内上尉等德军特种兵们继续守卫这座工厂,在这期间,他们得知,德国已经跟英法正式宣战了。直到一星期后,十几架直升机呼啸而来,他们才知道了答案。
落地的第一架直升机上走下四个人,为首的那个人让斯科尔兹内上尉等德军特种兵们都大吃一惊,因为这个人竟然就是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旁边是希姆莱和北华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商震,后面是一个学者模样的人。元首居然在西欧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候冒着危险亲自赶来,这进一步地说明了这座工厂绝对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希特勒先是高兴地夸奖了斯科尔兹内上尉等特种兵们,然后望向身边的商震:“商将军,我们成功了。”
商震点点头:“我已经向张学良将军发过电报了,他非常高兴。他提议,把这座工厂立刻迁移到中亚腹地,那是最远离战火、最安全的地方,然后集中我们两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们,展开联合研制工程。在哈萨克斯坦的北部,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座秘密基地,如果德国能加盟,那就更加事半功倍了!元首,我们必须要抢在美国前面获得成功!否则,我们将会一败涂地!”
希特勒满面春风地望向身后的那个学者模样的德国人:“海森堡博士,您认为呢?”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点点头:“有了这座重水工厂,一切就好办了。”
希特勒高兴地道:“很好。希姆莱,你负责这件事,马上把这座工厂迁移到中亚地区。”
希姆莱素来没有表情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是,我的元首。一旦成功,我们就彻底赢定了。”
斯科尔兹内上尉站在一边,越听越疑惑,但也不敢多问。
希特勒转过身,拍了拍斯科尔兹内上尉的肩膀:“上尉,你现在是少校了,并且我会授予你和你的部下们骑士铁十字勋章。你们为德意志立下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功劳!你们的胜利比在战场上消灭了五十万敌军还要巨大!”
斯科尔兹内上尉鼓足勇气:“我的元首,请恕我冒昧,如果您允许,我想知道这座工厂究竟是干什么的。”
希特勒看上去心情很好,立刻给了他答案:“这座工厂能生产出一种非常宝贵的原材料,而这种原材料可以制造出一种超级炸弹,一颗,只要仅仅一颗,就能摧毁一座城市!有了它,我们将战无不胜!”
斯科尔兹内上尉彻底惊呆了。
1942年一月底,德国和英法同盟正式互相宣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低地三国也迅速被卷入战火中。闪电般控制了北欧后的德国大军挥师西进,与英法联军决战于西欧地区,遮天蔽日的战火笼罩了半年欧洲。而德国最强大的盟友,北华,此时却再度隔岸观火,犹如德国当初进攻苏联般,在不动声色中坐山观虎斗。但两者却有着很大不同,苏联战争爆发时,北华在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参战,战前的袖手旁观只是为了麻痹苏联,而在眼下的新战争里。北华稳坐钓鱼台是因为北华真的不想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的北华以及全中国,可谓“五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盛世”,中国历朝历代的汉人王朝都不曾拥有如此辽阔的疆域,日本和苏俄这两大世仇死敌也都被平定,中国独霸了四分之三个亚洲,东至白令海峡、西至乌拉尔山脉、北至北冰洋、南至南海群岛,尽为中华领土。面对如此昌隆的国势,张学良和全体中国人都确实有理由就此停手了。1942年是张学良掌握权力的第14年,北华第三个“五年计划”在这一年被提前一年完成了。张学良的执政理念是很仁厚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国强民富”,国家要强大,人民也要富足,人民活得困苦不堪,国家即便强大也毫无意义。因此,他一直没有放松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北华此时拥有的24省3市内(辽、吉、黑、热、晋、鲁、冀、绥、察、陕、甘、宁、青、疆、蒙、藏、琼、台、外东北、贝加尔、乌拉尔、北亚西、北亚中、北亚东、天津、港、澳),由于张学良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北华政府制定的完善而合理的政策,工农业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部完成,辽宁、山西、山东全面工业化,三省工业水平之高、规模之大,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特别是北亚境内,已建立了诸多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北华境内的中大型城市都全面实现了电气化,而工农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商业的发展,全国性的市场已经形成,中国此时广袤的国土和地大物博的资源,让全国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北华在经济发展上也反哺了南方,让南方也从北华军的战争成果里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南北贸易来往完全连成了一体,南方用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交换北方的工业产品和自然资源,互利双赢地刺激了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沈阳街头,东北的人参鹿茸貂皮、贝加尔湖地区的上等皮革、北亚的优质木材、蒙古的牛羊、新疆的葡萄酒和哈密瓜、江苏的鱼虾、山东的烟台苹果、江南的大米、西藏的藏香和藏红花、云南的中草药材、贵州的酒水、海南的珍珠和橡胶制品...来自中国大江南北、本土各地的商品货物在这里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特别是南北地区交界处的大城市,包括海路运输的中转城市,比如郑州、徐州、济南、晋城、西安、天津、上海,各地产品犹如百川入海般在这里聚集。河南和新疆的棉花运到江浙地区,山西的煤炭和汾酒供应全国、湖南的蚕丝运往浙江,陕西的烟草运到华中,四川的耕牛供给湖广,甘肃的猪羊运往四川,云南的铜器和江西的瓷器更是畅销全国...中国本土的产品和商品完全能实现自给自足,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货物产地和消耗市场。在民国之前的封建时期,中国就能实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而在此时这个工业化时代,中国更加能游刃有余。在满足了中国本土的需求后,商业的发展自然走向了对外出口,北华对外出口贸易额呈几何倍数地增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些海上航线无不一片繁忙,可谓商船如梭、货轮如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也再次繁忙了起来,不过不再是以前商人们用驼队运输货物了,而是用川流不息地火车来运输货物。在新的领土里和各个附属国里,移民们和商人们挖掘煤矿、勘探石油、淘金办厂、繁衍生息,一方面加大了新领土的开发,一方面也促进了国内的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北华跟日本没什么太大的贸易往来,南方也同样很少,一来是日本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出口到中国,二来日本也没什么钱买中国的商品,三来则是北华对日本的经济封锁策略。但在东北海(日本海)上还是有几条繁忙的航线,那是北华、韩国、以色列在互相做生意。另一方面,德国现在跟英法开战,北华也大发横财,因为德国重新进入战争后在物资上的需求自然又扩大了,粮食、钢铁、原油、橡胶、钨砂,是北华/中国主要出口给德国的货物,另外,北华的兵工厂也接到了大量的德国订单,给德国生产武器弹药。换句话说,北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德国的军工基地和物资供应区。有北华作为后方的大靠山,德国几乎不可能会输掉西欧的战争。
西欧一片战火,北华则经济发展得一片红火。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确实真心不想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