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会开展网上活动的方案后,基金会支持登山协会从官方网站运营并同时运营协会公众号的策略。
时间已经进入到2017年。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QQ到微信,不断拉近了人们及地域的距离,真正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作用的效果。此种能够广泛、便捷地调动人们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号召与活动中来,就需要协会开拓思路,更好地利用线上公众号及线下体育赛事活动来实现长时期的、不间断的体育公益活动,以真正实践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发展。
对于公众号应用于体育活动,协会在借鉴他人的先例经验基础上,开始实践一种全新模式。比如,协会策划了“全市户外人趣味运动会”。从策划并发布活动通知,到线上关注公众号报名;从上传报告线下自行进行体育锻炼的视频或图片,到累计运动量,达标方可参赛;从参加户外知识答题,到针对户外特殊危险状况的处理意见和建议,知识积分足够后方可参赛,从观看视频或阅读体育科普文章等的时间,积累到一定的积分方可参赛。从鼓励并有偿征户外运动纪实帖子,到评选户外达人。如此,通过多种运动、文化和提高对体育运动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学习,督促人们养成良好的热爱运动促进健身的习惯。
协会公众号的发起,吸引了本市几乎全体户外人的参与。一开始就有众多的人们对协会公众号点击了“关注”。很多人留言表示:反正我每天都拿着手机看各种新闻和趣事,为何不关注自己的户外公众号呢?希望协会公众号上可以有我们户外人更关注的户外行业内容。而且,身为户外人,我们有经历有经验,我们是可以总结出来,彼此借鉴,让户外运动走向更加安全为目的的文章,那该多有成就感呀。
协会及公众号上不断传来各路人马去登山徒步后写与的纪实或日志。如“经典老表”写出的《雪后登山记》:
雪后登山记
正如作家都有自己的笔名一样,户外人也都给自己取了个网名,或许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名更有其隐藏起自己的真实信息,从而保护自己隐私不被侵犯的目的。
虽然有时他人不明其网名的意思或意义,但相信每个驴友的网名都代表了他自己真实的意愿。在驴友间以网名相称,似乎更亲切、更“自己人”的感觉。
在文化号召下,一位“经典老表”的驴友奉献上一篇驴友网大串联的文章:
那年冬季,某一周末,正是“大雪”过后。
按照领队“山猫”的“道理”,协会属下“奇峰户外”又继续其定期组织登山活动。“老东北”的“强驴”们在这“飞雪”的冬天,更是“欢喜”异常,“奋勇”当先,要去“爬冰卧雪”,誓与“寒冬”结伴迎“春天的风”。联合起各路“登山爱好者”及“我就是群员”,再踏“征途”,拟走好今冬“寒雪”的登“雪山”活动。
“清晨”,天气还“薇薇”有些“寒冷”的感觉,天上布满着乌“风云”,有“鸟”群飞过,有“风”吹过时,虽不是“春风”咋暖,却也不似“秋风”凉,更不似冬天的“老韩”,只是“轻风拂面”。各路人马都聚集到集结点,友人相见,相互问候,似“久别重逢”。
会长“巴了巴了人”,共43位,再看看“经典老表”,正是8:00点整,是时候了,一声号令,大家背起行囊上车出发,向康大砬子挺进。
雪天路滑,车程要三个小时。“奇峰体育用品”的驴友“大勇”,带领大家做起了互动的“游戏世间”。通过这些游戏,不仅尽快地让大家彼此熟悉起来,更让满车充满“欢乐”的笑声。还有人主动唱“壹首歌”,或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感觉”。尽管大家“早起的鸟”有些困乏,尽管旅途有些“久遥遥”,但在“喜来乐”的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康大砬子登山起点。
下得车来,第一要务是清理内务,然后大家聚集到一起合影,留下难忘的纪念。
待整装完毕,领队“平淡是真”率领大家出发。刚一进山,眼前就是一片“白桦林”。“华人”“洪七公”,长春来的“苍浪之水”等人自告奋勇地主动形成了“开路先锋”梯队,第一个踏足没有人“老行”脚印的白茫茫的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