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如今以户部尚书衔主持治水事务,最早是他主动联系詹闶请教关于数学和治水方面的事情,詹闶也毫不吝啬地知无不言。
最后一封信是给谢用的,主要是让他做好准备,开春后接收三千个东瀛女人,缓解茶场、丝场、织坊等业务的用工。当然了,后面还会附上谢雅清的书信,一并送过去。
当初从东瀛带回来一万个年轻女人,折抵了一万两银子的赔款。回到北平后,就按照原先定好的处理模式,以五两银子一人的价格,卖给詹家旗下的产业。
这一万人詹闶本来是打算分配到北平的各项产业中去,可谢用来信说万宝行的业务紧缺人手,尤其是来年开春后的采茶和养蚕。
詹家和勋贵集团联合起来,几乎垄断了大明的棉布生意,还把手伸进传统的丝绸。茶叶等生意中,被很多人针对就在所难免了。
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本地士绅豪族们想要和勋贵集团抗抗膀子,也不是多么难做到的一件事。
本乡本土的都有宗亲纽带,扯不上纽带的还有其他关系,人家团结起来不给你供货,不给你做工,你横不能绑了人家干活吧。
跟勋贵集团的合作,关乎下一步对大明整体的商业改革,也关乎于行道教和名教之间的阵营势力,这件事詹闶还真要上心才行。
左扣右省的,总算分出来三千个东瀛女人。给谢用送过去,应该也够抵挡一阵子的了。
等到明年就不只是东瀛人,还得加上琉球和新征服的安南、吴哥,被拖下水的占城和澜沧。
外来廉价劳动力的加入,完全可以解决一南一北两大业务板块的用工问题。但是那些憋着和万宝行,和詹家作对的地方豪绅们,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他们现在想要阻挠新势力的发展,哪怕同乡同宗也得有所表示才行,不然谁能放着到手的银子不挣。
万宝行有廉价劳动力可用,他们却得耗费本来不该花的银子去平息左亲右邻的埋怨,怕是要集体哭昏在茅厕了。
然而这也只是个开始,既然他们敢于先出手,就甭怪别人的后手更重。廉价劳动力和新技术对出来的低成本、高品质,将会变成一根根铁稻草,把他们压得再也翻不过身。
市场规律就是这样,有人起来了,就必然会有人下去。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不可能被人力所左右。
不用太久,再过个二三十年,这些老旧腐朽的势力将彻底消失,被新生集团取而代之。相信到那个时候,大明也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大明了。
詹闶的布局狠就狠在这个地方,你名教能靠着垄断教育资源混了一千多年,却无法在一个全民获利的政策下活过五十年。
眼界的局限,思想的局限,时代的局限,注定了他们会被扫进垃圾堆。而未来既然是新的,也必将由新的势力去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