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望着女孩,脸上不由笑意更是浓了几分,透出欣赏的神色。
“现在的社会,能有您这么年轻,且有如此才华的人,不多了。”说着从身上摸出一张金黄色,印着店徽的卡片,递到了女孩的身前。
“这是我们店的VIP客户专属卡片,您如果在本店购买乐器,一律八折,请收下。”
女孩看了看同伴,同伴对她点了点头,女孩这才接过卡片。感谢道,“谢谢店长您了。”
女孩说完,对着杨乐骄傲的扬了扬手中的卡片,伸手向钢琴方向虚引示意。
杨乐的脸上僵了一下,想不到,女孩还是没有忘记比试。
杨乐当仁不让的走到钢琴前,坐了下来。
既然你找谑,我满足你。
看了看周围的人,其中有着三个小女孩,被旁边的家长牵着,正好奇的看着杨乐几人。
心一动,一首音乐出现在了杨乐的脑海。
这首曲子,也是一首名曲,永流传的经典,名字叫做《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蕾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该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这首曲子也是地球时,杨乐最喜欢的曲子。那时的杨乐对于钢琴并不熟悉,他熟悉的是吉他版,经常弹奏,很是熟练。
钢琴版与吉他版有着些许差异,但钢琴版,因为喜欢的关系,杨乐也找来听过。
承接了这一世记忆的杨乐,也继承了原主杨乐的钢琴天赋,掌握了一种新的乐器。
杨乐悬停在琴键上,闭上眼睛回忆了下曾经听过的那份旋律,确认无误后,又试了试音色,这才睁开了眼睛。
手轻击在琴键上,一阵悦耳且新的乐曲,在这一所并不大的琴行里诞生。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
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
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