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去病。
这便是这个孩子的名字。
“去病,听你爷爷说你能背这本伤寒杂病论?”张道年捡起旁边的伤寒杂病论问道。
辛去病倒是一点儿不怕生,尤其是谈到背书,双眼神采奕奕,一点也不像是久病初愈的样子。
“热病脉证并治,有什么现象?”张道年随便翻了一页,问道。
“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
辛去病神情奕奕,朗声开始背诵,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
“怎么治?”张道年又问。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辛去病很快就背诵出书中内容。
“汤方呢?”张道年追问。
“黄连三两,黄芩二两,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此热邪乘肝也,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主之。”
一字不差。
这让张道年和王富贵不得不佩服,尤其是王富贵这种不学无术,天天只知道看网络小说的家伙赞叹不已。
只不过,这仅仅是记忆力好而已。
“那边那箱子书本,你全都会背?”张道年又问道。
“差不多,不过有一本易经不是很熟。”辛去病老老实实的说道。
“你看看你手腕上,有一根针,你知道那里是什么穴位吗?”张道年问道。
辛去病抬起手腕看了一眼,两眼有些茫然。
想来是之前没有见过类似的穴位图谱。
不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够背诵艰涩难懂的中医书籍,还能记得这么清楚,也足够让人惊叹了。
中医本就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有一个好记性,已是难能可贵的天赋。
总不能让一个孩子无师自通,生而知之吧。
当然,辛去病能有这样的记忆力,张道年也做过简单的推测,大致是因为他的病变,使得某些神经变得特别发达。
西方有句什么话来着,上帝给你关上了门,肯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户。
辛去病大概就有点类似于这种情况。
“老人家,你看这样行不,你孙子辛去病的记忆力很好,而且入门书籍也是中医,我想让他跟着我学中医,你看成不?”
辛去病,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中医苗子,张道年有点见猎心喜。
“啊!?”
老汉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笑容,“要得要得,学医好哇,学医好哇。”
“只是,孩子可能接下来的时间需要一直跟着我......”张道年提醒说道。
“这个,这个......”老汉明显有些犹豫了。
爷孙俩相依为命,这要是突然把孙子给人弄走了,老头估计心里也会很难受。
张道年对此也比较头疼。
这时,他身上的手机却突然响起来,正是中医院的裴礼打来的。